2009年2月24日 星期二

為什麼有些書無法產生共鳴

昨天晚上,終於把去年買的《隱字書》 (原書名 Emdymion Spring, Matthew Skelton著) 讀完了。

這篇不是讀書心得報告,要交作業的可以跳過 XD

書背的折頁寫著,愛爾蘭獨立報的評價是,「這本書將威脅《達文西密碼》的賣座地位……真讓人愛不釋手。」

不論是達文西密碼,還是隱字書,不知道為什麼,看完以後總覺得少了什麼。
書本身不算難看,但總覺得失落,無法產生共鳴,似乎不明白為什麼評價會如此高。

剛剛洗澡的時候,突然領悟到一點:也許是文化的差異。

聖經對於西方人來說,是從小就深深刻印在腦子裡的既成印象,是真理,是與挑戰、質疑絕緣的事物。

也許在西方的國小國中歷史課本,就有教 Gutenberg 是活字印刷的發明人,是為了考試死背下來就對了的人名。

沒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我們,在看這些書的時候,其實跟看銀河英雄傳說之類的架空小說,感覺並無兩樣。

換個位置想,今天你拿本火鳳燎原給外國人看,他可能分不出來跟北斗神拳的差別。

什麼?沒看過火鳳燎原?那換個例子。

如果有這麼一篇小說,裡面描述那些武將其實都是未來的機器人,劉備曹操孫權其實是坐時光機過去的未來人,諸葛亮是台超級電腦,華陀是一群爆肝死RD組成的團隊,幫關羽刮骨療毒只是售後服務,換根手臂而已。

任何一個中國人都看得出上面這個故事在惡搞,但是如果寫的夠生動,有創意,偶爾再抓幾個梗出來跟史實相呼應,說不定也可以大賣。

如果拿給一個沒讀過三國的外國人看,他會有什麼反應? "關羽? Who is he?"

當你好不容易把三國的歷史介紹完後,他會怎麼寫讀後心得?

"Sango is an advanced dynasty. There are many strong robot generals."

最後說不定還以為楊威利也是三國的人。

另一個無法產生共鳴的原因是,我們國小的課本教的是,發明印刷術的是中國人。

Gutenberg? 誰啊? Coaster? 那是誰? Emdymion Spring? 那又是誰?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