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EO要你知道的事 (What the CEO Wants You to Know -- Using Business Acumen to Understand How Your Company Really Works)
作者:Ram Charan
挺有趣的一本書。
作者 Charan,另外出版過一本知名度比較高的書 -- 執行力。
這本書並不特別厚,一百七十幾頁。整本書分成四大部份,分別是
- 生意頭腦:商場的共通語言
- 生意頭腦實戰篇
- 如何使命必達
- 做自己的CEO
以我個人而言,我還沒考慮到做CEO的事,因為我還沒不具備那些技能,也還沒有很積極的動力去培養那些技能。但是,第一部分 (第一章至第三章) 及第五章,對我來說還是很實用的。事實上,這幾個章節,就已經佔掉本書一半的篇幅。
本書所持的觀點為,不論是路邊小攤販或是跨國大企業,一個公司能夠維持下去,不外乎要考慮四個基本要素
- 現金流量
- 資產報酬率
- 成長
- 顧客
舉一個街頭小販的例子。小販早上要先預測今天的銷售狀況 (銷售預測, sales forecast) 決定進哪些水果,每種水果要進多少數量。當他進完貨後,可能會把最好看的水果擺在最前面 (商品規劃, merchandising)。接著,他得決定該訂什麼價格,且當天的價格可能得靈活調整。同時,他可能也得放聲叫賣吸引顧客注意 (廣告)。
如果當天賣不完,這些水果沒辦法換成現金,就會變成庫存。如果水果爛掉了,隔天就完全沒價值。另外,如果能夠在當天把水果全部賣掉,換成現金,隔天就可以再用這些現金買水果繼續賣。
在日復一日的經營中,他可能會試圖調整水果的種類和類量以達到最大的獲利目標 (產品組合, product mix)。
如果小販用 400 元買了水果,且全部賣出,賺了 4000 元,扣除掉所有的支出項目和薪水後,能賺到 80元,那他就是以 400 元的總資產賺到80元的錢,換句話說,他的總資產報酬率 (return on assets) 是 80/400 = 20 %。
在上述四個基本要素中,前三項 -- 現金流量、資產報酬率、成長 -- 可以從財務報表看出來。
現金流量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,現金流量淨值是指某段時間內,所有現金流入和流出的差額。如果像一般小本生意恕不賖帳的做法,現金和收入是一樣的意義。但一般公司很常有先進貨日後再付款 (產生應付帳號, account payable) 或是先出貨日後才收款 (產生應收帳款, account receivable) 的情況。如果有兩家公司,營運狀況一模一樣,只差在一家公司的應收帳號較另一家公司收回來的時間長,應付帳款則較短,這一來一回,握在手上的現金量就會相差很大。嚴重的時候,甚至可能會產生公司營運良好卻仍然缺乏現金的情況。
書內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;有天作者和他的學生去某個小攤看衣服,老闆進貨的錢是以一個月利息 2.5% 借來的,以複利計算,這等於是年息 34% 左右。但是,他的獲利率只有 5% ,卻還是能生存。此時,小販舉起右手在空中畫了幾個圈,這代表著庫存、存貨的循環。獲利率必需要再乘上流通率,才是實際的報酬率。舉例而言,如果小販一個月可以完成買衣服、賣出衣服這個循環三次,那麼,他一個月的報酬率不是 5% ,是 5% * 3,15%,一年下來,他的報酬率是 15%*12 = 180%。而且,這是以每次都是以同樣數量的資本去買衣服,但是賺到錢以後,可以有更多錢買衣服,會賺的更快。一個月的報酬率會變成 (1+5%) 的三次方,也就是 15.76% 左右;一年的報酬率則會達到 479% 左右。也就是說,投進一百塊,一年以後會變成 579 塊。這就是流通率的力量。以下列公式表示
報酬率 (return) = 獲利率 (Margin) * 流通率 (Velocity)
不管是投資報酬率 (ROI)、股東權益報酬率 (ROE),還是資產報酬率 (ROA),都是類似的觀念,只不過是運動公司所做的投資、股東對股權的投資、或是運用公司資產賺到了錢的差別而已。
追求成長是每間公司的目標,但是在尋求成長的同時,還是需兼顧獲利率和流通率,如果追求過頭,借了一堆錢,利息甚至比賺到的錢還多,這種成長是不是好事就值得商榷。
第五章介紹了一個重要的觀念--本益比 (P-E ratio)。簡單地說,就是拿股價去除每股盈餘。例如,如果有一家公司,一股賺了一塊錢,他的股價現在是十塊,那他的本益比就是十。換個想法,也可以當做投資人對公司的信心指標。如果公司每股盈餘比市場預估的低,且投資人懷疑公司對實現盈餘的承諾時,有可能就會讓本益比降低;如果信心嚴重不足,只要低一點點,也有可能會造成相當大量的跌幅。
其他部份比較偏策略和管理的部份,就不介紹了。
如果是想看懂財務報表的新手,這本書介紹的一些觀念,倒是相當不錯的選擇。